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

【ChooKF投資思維】論價值投資 (2)

價值投資會被分為價值和成長投資法,主要是原因有歷史因素:

本杰明.格雷厄姆,被人稱之為證券分析之父。其在1930年代和戴德編撰的「證券分析」,一再再版多次,至今仍銷售於市面上。

本杰明.格雷厄姆可說是價值投資策略的分析系統之奠基者,其主要的策略,是投資於股價低於清算價值或經營資本的公司,可以說,他是重資產,盈利次之的投資家。

之所以用此策略,有其歷史因素,因當時的財務報表的完善不及現金,損益表舞弊、扭曲的法門很多,真實性較不及資產負債表。

加上自1929年的世界經濟和股市的大崩潰,影響了兩代美國人,股票被視為賭博,因此有很多股票的價值受到抑制,而未來盈利難以預測,反到不如以資產作為選擇股票的準則容易且安全的多。


1950年代,菲利普.費雪的成長投資策略的出現,開始彌補本杰明.格雷厄姆的不足。

加上隋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,本杰明.格雷厄姆那一套選股法則,已經很難在重複使用了!

菲利普.費雪是重盈利,資產次之。

在股票價格上,菲利普.費雪比起本杰明.格雷厄姆來說,比較願意出更高的價格,而本杰明.格雷厄姆則不願意,力求股價低於內在價值時才買入。那也只是本杰明.格雷厄姆的性格問題,特別他經歷過1930年代的大蕭條的慘痛記憶。

其實,本杰明.格雷厄姆和菲利普.費雪之間的投資原則表面上看是不同,但核心都是一樣的。

像本杰明.格雷厄姆,通常不會投資本益比高於16倍的公司,而他對於觀察公司 未來的眼力,不及菲利普.費雪;菲利普.費雪因觀察公司未來的眼力較本杰明.格雷厄姆來的強,只要他認為公司會出現滿意的成長,他願意以16倍本益比的價 錢買進。但是,如果是50倍、70倍、甚至百倍的本益比,有誰認為費雪;菲利普會笨得買進呢?

所以,兩者的核心思想是一樣的,他們都不會出高於自己計算的內在價值買進股票,只是因性格和能力有別,加上二者出現的時代和環境有別,以及雙方都不認為自己和對方有共同點。

加上那些所謂的「專業人士」,其實分析能力只是普普通通。就將二者的投資策略分家,以黑白即分的觀念,無灰色地帶地分成為「價值型」和「成長型」。

其實,有分別的只是本杰明.格雷厄姆和菲利普.費雪的性格和環境分別,而非其投資策略。

可以這麼說,本杰明.格雷厄姆在價值投資上,是完成了上券,而菲利普.費雪是完成了下券,彌補了上券的不足。

而華倫.巴菲特,就是學習了上、下券,將之融會貫通。

http://cblog.cari.com.my/html/69/218069.html

0 评论: